2025-08-20 01:12:45
基坑支護是為保證地下結構施工及基坑周邊環境**,對基坑側壁及周邊環境采用的支擋、加固與保護措施。其設計需綜合考慮基坑深度、地質條件、周邊建筑物分布、地下管線走向等因素。在軟土地區,常用的支護形式包括排樁支護、地下連續墻、鋼板樁等,這些結構能有效抵抗坑壁土壓力與水壓力,防止基坑坍塌。同時,支護體系需具備足夠的強度、剛度和穩定性,通過計算確定合理的入土深度與截面尺寸,確保施工期間基坑變形控制在允許范圍內,保護周邊既有建筑與基礎設施的**。設計施工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基坑支護的需要。浙江移動型基坑支護
土釘墻支護,包含單一土釘墻、預應力錨桿復合土釘墻等多種類型,適用于特定地質條件和基坑深度的項目。單一土釘墻通常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降水后的非軟土基坑,且深度不超過 12m;預應力錨桿復合土釘墻可用于類似地質條件但基坑深度不超過 15m 的情況。土釘墻施工遵循 “超前支護,分層分段,逐層施作,限時封閉,嚴禁超挖” 原則。每層土釘施工后,需按要求抽查土釘抗拔力,確保其能有效錨固土體。開挖后,24h 內(淤泥質土為 12h 內)要完成土釘安放和噴射混凝土面層作業,上一層土釘注漿 48h 后才可開挖下層土方。浙江移動型基坑支護足夠的監測措施是基坑支護中不可或缺的環節。
基坑監測是支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,通過對支護結構變形、周邊環境沉降等參數的實時監測,掌握基坑受力與變形狀態,為施工**提供保障。監測內容包括樁頂位移、墻體變形、錨桿拉力、周邊建筑物沉降、地下管線位移等。監測點應根據基坑規模、周邊環境敏感程度合理布置,形成監測網絡。監測頻率隨施工階段動態調整,在開挖關鍵期需加密監測頻次。當監測數據超過預警值時,應及時采取加固措施,如增加支撐、調整開挖順序等,防止事故發生。
地下水是基坑施工的主要風險源,控制不當易引發管涌、流砂、坑底隆起等事故,需結合降水與截水措施。截水系統常用高壓旋噴樁、深層攪拌樁形成止水帷幕,或利用地下連續墻的自身防滲性能,將地下水阻隔在基坑外,適用于地下水位高、透水性強的砂層。降水則通過管井、輕型井點等抽取地下水,使坑內水位降至作業面以下 0.5-1.0m,管井降水適用于滲透系數 10-200m/d 的中粗砂地層,輕型井點則適用于滲透系數 0.1-50m/d 的粉土、砂土。對于敏感區域,需采用 “降水 + 回灌” 技術,通過回灌井補充周邊地下水,減少因降水導致的地面沉降,回灌量通常控制在抽水量的 70%-80%。基坑支護設計應保持與相關單位的有效溝通。
地下連續墻以其整體性強、防滲性能好等特點,在深大基坑中應用非常廣。其施工過程為先開挖溝槽,采用泥漿護壁防止坍塌,再放入鋼筋籠并澆筑混凝土,形成連續的鋼筋混凝土墻體。地下連續墻不僅可作為基坑開挖階段的支護結構,還能在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作為長久結構的一部分,實現 “一墻兩用”,節省工程造價。在軟土、砂土等復雜地層中,地下連續墻能有效控制基坑變形與地下水滲透,尤其適用于周邊有密集建筑物或地下管線的敏感區域。鋼板支護是一種常見的基坑支護方式。浙江移動型基坑支護
基坑支護的成功實施,是項目順利推進和高質量完成的重要保障。浙江移動型基坑支護
基坑支護與主體結構結合的設計理念能實現支護結構的長久利用,節約工程成本。如地下連續墻作為主體結構外墻,錨桿與主體結構樓板結合形成長久支撐,省去了支護結構拆除工序。設計時需兼顧施工階段的支護功能和使用階段的結構功能,對墻體進行防滲、防腐處理,確保滿足主體結構的耐久性要求。這種 “兩墻合一”“支撐與結構結合” 的設計方法,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、地鐵車站等工程中應用較多,既能縮短工期,又能減少建筑垃圾,符合綠色施工理念。浙江移動型基坑支護